| | | | |

地中美術館|瀨戶內島嶼之旅 —— 隱身直島山林裡的安藤忠雄建築

美術館應該長什麼樣呢

⟝ 直島・倍樂生 Benesse House ⟞

「地中美術館」直島必去之地,也是安藤忠雄重建直島的根基,不僅融合自然環境,更打造與世隔絕的藝術殿堂。
地中美術館收藏了 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 德・瑪利亞
Claude Monet 克勞德・莫內、
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 三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巨擘作品,
安藤忠雄為三位藝術家量身打造了隱身於山林的美術館,也進而將建築推向如藝術品般的高度。

前往地中美術館,必需搭乘 Benesse 美術館專用接駁車前往,無需預約。地中美術館的室內是完全禁止拍照,
所以附圖大多也是官網提供的圖片,這樣也好,放下了拍照的懸念,全力投入藝術家們的演出。

或許你想要更全面瀏覽直島:直島自由行規劃

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

地中美術館

地中美術館於2004年設立,其設計理念是讓這裡成為一個”思考自然和人類關係的地方”。為了不破壞瀨戶內的美麗景觀,建築物的大部分都設於地下,Walter De Maria、Claude Monet、James Turrell 的作品被永久設置在這座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物中。

雖然美術館設置在地下,但自然光會照射進來,館內的作品和美術館本身所呈現出的表情一年四季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着變化。這座美術館是藝術家和建築師的構思相互碰撞出的結果,應該說整個美術館就是一場超大規模的特定場域展演。

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

地中庭院

地中庭院以本館的藏品作者莫內在吉維尼為自己建造的庭園中的植物為基礎,種植了約200種花草和樹木。除了莫內晚年喜歡描繪的睡蓮之外,還種植了柳樹和鳶尾花等,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賞這裡的美麗景色。您可以在這裡立體地感受到莫想要描繪的“自然”主題。

看到地中的庭院讓我聯想起宮崎駿的動畫,這景色有種不真實的感覺,很像畫,但是宮崎駿的。這裡打造了莫內畫睡蓮的情境,真實體驗莫內身處的吉維尼庭園之中,身為都市人的我又再度羨慕起莫內的法國晚年。

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


⟝ 關於建築 ⟞

地下でありながら自然光が降り注ぎ、1日や四季を通して作品や空間の表情が刻々と変わる。

あんどうただお  安藤忠雄

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

地中美術館建築

地中美術館使用了構成安藤忠雄建築的主要素材的混凝土、鐵、玻璃、木材,設計簡約至極。該建築主體構造幾乎完全位於地下,平衡了“非紀念碑性”和“建築性”這兩種相反的概念。

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

穿過一條陰暗的走廊,迎接而來的是佈滿青草的庭院,眼前出現不規則的牆面與向上的階梯,順著這唯一的道路往前走,沒有任何的指標仍可以直覺地往前移動。任何的小細縫與小口都是引入光源的最佳渠道,安藤忠雄的清水模,總是為環境帶來寂靜與沈澱。

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

即便整個美術館是建置在山陵裡面,自然的動線不容易發現自己正處於地下,雖然少有燈光,但透進的自然光線已經讓人有足夠的安全感,加上毫無遮蔽的庭院,與戶外的連結也很開放。只要跟隨著安藤建築的規劃,便能進入地中美術館的悠然節奏裡。

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
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

偶然在某次講座,看到安藤忠雄的所有作品,便在心底激起了漣漪,第一次看到這麼美的建築,這麼工整,這麼純粹,不需要名牌加持的裝潢、不需要燈光閃耀的招牌、不需要繽紛印刷的海報,乾乾淨淨的風格,讓第一次看到的我相當震撼!

即便這個世界這麼宣揚極簡風格,仍是有許多加工成分在其中,而安藤利用建築的的設計為室內打光,利用植物與建築互為陪襯,內在則讓藝術畫作成為主角。


⟝ 關於作品 ⟞

Time/Timeless/No Time 2004

在這個藝術空間里安置了一個直徑為2.2米的球體和27座貼金的木雕,德・瑪利亞想要把整個空間都變成一個作品,球體和木雕都是按照他的指示設置的。參觀者可以在這裡通過從屋頂射入的自然光欣賞作品,不同時間段,室內的採光會發生巨大變化。

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 德・瑪利亞

Time/Timeless/No Time(圖片來自官網)

Time/Timeless/No Time

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 德・瑪利亞,受到極簡主義影響,早期木雕創作多以幾何造型為主。後來利用氣候創作的閃電作品撼動世界,成為地景藝術(大地藝術)的創始元祖。由於個人信念,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 德・瑪利亞遠離商業,雖然生活低調,不過作品名聲卻響徹雲霄,在地景藝術界裡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地中美術館的室內見證地景藝術作品,氣勢滂薄是對他的第一印象,比人還高大的拋光花崗石圓球就處在這個有坡度空間的正中央,與周遭27個多邊形的柱狀金塊(木雕)擺在眼前,天花板的取光方式也會隨著陽光有所變化,看了那麼多平面畫作,遇到立體作品特別感受到空間感的壯闊,整個心情都開闊起來,尤其這裡可以爬上樓梯四處走走,動態的欣賞整體,用不同視角欣賞光影折射下來的樣貌,發現每個柱狀體不一致的擺放方向,在一片規則裡又略有不同。


⟝ 關於作品 ⟞

Water-Lily Pond C.1915-26 Water Lilies, Cluster of Grass 1914-17 Water Lilies 1914-17 Water-Lily Pond 1917-19 Water Lilies, Reflections of Weeping Willows 1916-19

印象派的代表畫家,美術館里陣列有5幅克勞德·莫奈晚年執筆的《睡蓮》系列作品,參觀者可以在自然光線下欣賞這些作品。
房間的尺寸、設計風格、使用材料的選定都是為了讓莫奈的繪畫與美術館融為一體

Claude Monet 克勞德・莫內

睡蓮(圖片來自官網)

睡蓮

「睡蓮」系列油畫總共約有250幅。「睡蓮」是印象派畫家莫內晚年作品的一個成熟系列,也更進一步成就了他印象派大師的名號。1923年,由於在白內障影響下他的畫作整體偏紅,莫內決定接受兩次白內障手術,手術過後可以看見某些常人難以看見的紫外線,他重新繪製了部分作品,當中的睡蓮更藍了。

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

難得不用飛十幾個小時到訪歐洲,就可以欣賞莫內的畫作「睡蓮」,地中美術館設計了一個弧形的空間,引導大家觀賞的視線,在這裡觀賞畫作與橘園的設計相同,都是採用自然光線取光,莫內希望透過每天自然光線的變化,讓觀賞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在在感受到畫作與美術館融為一體的呈現。


⟝ 關於作品 ⟞

Afrum, Pale Blue 1968 Open Field 2000 Open Sky 2004

詹姆斯·特瑞爾把光線本身作為藝術來展現。美術館從特瑞爾創作初期至今的代表系列作品中選取了3件,
參觀者可以按照年代順序欣賞。另外,閉館后,可以在《Open Sky》觀看日落期間舉行的夜間活動。

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

Open Field(圖片來自官網)

Afrum, Pale Blue
Open Field
Open Sky

南寺藝術家 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充分利用光線與空間的關係產生許多“幻覺”,除了讓我在南寺驚艷過一次外,發現他在直島也展出相當多作品,其中多數就位於地中美術館內,有 Afrum, Pale Blue 1968 ,Open Field 2000 ,Open Sky 2004三件作品。其中又更值得一提的是 Open Sky,除了白天可觀賞外,另外可以預約夜間欣賞,當然,還是必須事先預約,二者風情截然不同。

為什麼我在2014第一次探訪直島便要留宿呢? Open Sky 這作品則是其中之一的原因!這是地中美術館限定的夜間作品,若沒有留宿於島上,恐怕很難成行,而這體驗也非得親身體驗才懂其中的奧妙,不過當時我並沒有多加研究就參加,至今想起仍是非常回味無窮的體驗。藝術,並非能用文字三言二語道盡,可是,你可以親歷其中!


地中美術館
Chichu Art Museum

★★★★★

  • 直島 地中美術館
  • 門票:¥2,100
  • 休館日:週一
  • 開館時間:9:00 〜 16:30

Similar Posts